珍闻

我与马颖达兄弟的几次接触!

珍闻 : 我与马颖达兄弟的几次接触

2006-05-15 19:45:33

我与马颖达兄弟的几次接触

 

——孟村八极拳八世弟子  常玉刚

 

马颖达先生是中国已故武术名家马凤图先生的长子,其叔父马英图曾就任于国民党中央国术馆—南京国术馆长兵科科长一职,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武术家和武术技击家。

马颖达四兄弟在当今中国武术界被誉为“马氏四杰”。他们兄弟中,除颖达先生已故外,其他三兄弟仍至今活跃在中华武坛上。他们虽原籍河北省孟村回族自治县的杨石桥村,但却把孟村的传统武术文化—八极拳、劈挂拳带到了全国,传播于世界各地,使更多的人了解了孟村,了解了孟村优秀的武术文化。他们两代人的传奇经历,给了我们这些仍然生活在故乡的孟村人很多启迪,使我们更加坚定了开拓进取,勇往直前的决心和信心。

本文以“我与马颖达兄弟的几次接触”为题,表达我对那些曾经为孟村八极拳的继承、发展和传播做出贡献的前辈和朋友们的一种思念与怀念之情,以激励我辈勇于拼搏发奋自强。

我与颖达先生的接触是在1985年。那年,我作为河北省工人武术队的主力队员,有幸参加了在风光秀丽的杭州市举办的全国第二届工人运动会。实在说来,正是由于我参加了那次运动会,才改变了我人生的梦想,无条件地选择了一条终生与武术有缘的道路。

江南的初夏是美丽的,蒙蒙的细雨青青的山,阡陌有序的田野里散发出一股诱人的稻花初发的芳香。而杭州市的景色就更胜一筹,瘦西湖、富春江、灵隐寺、六合塔、瑶林仙境,龙井茶田等等,到处是美丽的风光,到处是夺目的景色。难怪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都把苏杭二州比喻成人间天堂,或赋诗咏叹,或泼墨抒怀,是因为美在牵动着人们的灵魂和意志。

第二届工运动会的武术比赛,在杭州市拱墅区体育馆举行,由于受“文革”影响,这是相隔几十年之后,武术界举行的又一次盛会。党中央、国务院对这次比赛非常重视,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都派出了代表团。另外还有火车头、水电和银鹰三个专业体协加盟,仅运动员就逾三百人,是历届武术比赛中规模较大的一次。各代表队的阵容也都很整齐,有些省动用了全部专业队。大部分省的运动队组成都是经过县选、市选、省赛后,一层层选拔上来的,还都经过了长时间的集训,可以说那次比赛汇集了那个时代的武术精英。时至今日,与我同时参赛的许多运动员都早已成为蜚声当今中国武坛的武术家或知名学者,如太极名家陈小旺、陈立清;北体教授阚桂香;形意八卦名家沙俊杰等等。

那个时候我还很年轻,才二十四岁,从农村长大,第一次有机会来到江南参加这样大规模的比赛,心里又是激动,又是忐忑和不安,最大的担心是怕取不到好成绩。

比赛是于66日上午举行,比赛进行了三天,按规程规定,每人限报两项,录取成绩不分组别和年龄段,两项累加计算,一等奖仅设10名。在当天上午的比赛上我就有参赛项目,而且还是相对弱项“六合枪”,这就更增加了我的紧张感。在教练的反复叮嘱下,我鼓足勇气,持抢上场,比赛中较好地发挥出了水平,裁判员试分时,我得了8.6分,临场裁判长还给我另加0.05分,一开场我就得了8.65分,以绝对优势获得了当日各场次比赛的最高分。

走下场来,各级记者以及部分代表队的领队、教练都纷纷走到我面前采访和了解情况,问我是哪个队的,老师是谁,现在哪个专业队?我说我是河北队的,家居沧州孟村,没进过专业队,老师是八极拳传人吴连枝。这时,在场的大部分人都感到很惊奇。可这其中有两位中年人却没有以奇怪的目光看待我,经过互相介绍认识后,我才知道他们其中一位叫董世明,是北京队的教练,老家是孟村辛店村,青少年时曾随本村劈挂名师彭维忠先生学过劈挂拳,而另一位是当时武术界号称“马氏四杰”之一的甘肃省武术教练马颖达。

颖达先生当年五十多岁,高高的身材略显清瘦,黑红的脸膛头发略显稀疏,通天的鼻梁上挂着一副黑边眼镜,言行之中很精神。他自己介绍说,他生长在兰洲,受父辈的影响,对故乡的那片土地依然熟悉倦恋。当他知道我的老家是孟村小堤东村时,表现的特别亲热,攀论亲戚关系后,他让我叫他表大伯。他说,我一上场就引起了他的重视,看出来我练得是老家的东西,并且还得到过名人指点。当他知道我是吴连枝的弟子后,更是高兴。说真没想到家乡的武术水平这么高,还是家乡武术底蕴深。他还对我说,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虽然他随父亲在西北飘泊了大半生,但依然割舍不了对家乡的思念。多年来,马家父子在严格继承家乡传统武术的基础上,还广泛吸收了很多优秀的武术技法,比如西北的鞭杆,条子等等,都是很好的东西,等他有机会回老家时,一定要把这些内容带回家乡去。最后还郑重的提出,他父亲凤图先生临终前特别想念家乡,等以后有机会一定要把父亲的“埋体”送回老家去安葬,到时候还请我这个晚辈多多帮忙。

听到颖达先生的一番话,我很激动,因为他虽然自幼生长在异乡,但从那企盼的目光和语重心长的话语中我能感觉到他对家乡仍充满着真挚感情,对家乡武术事业的发展仍然很关心,并寄予了厚望。在他的鼓励下,那次武术比赛上,我获得了全能一等奖,成为了赛事中最热点的人物之一。而使我感到遗憾的是,那次与颖达先生的相识却变成了我们永久的诀别,在以后的日子里,颖达先生再也没能踏上故乡的土地,他们父子俩代人的心愿至今也没能得以实现。

与贤达先生的接触可谓多次。第一次是1985<

 

0317-6762000 615930367 wdw@wsbjq.com